- 相關推薦
個人課改經驗總結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那么總結應該包括什么內容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個人課改經驗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個人課改經驗總結1
一、教學設計的變化。
深入鉆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更好地發揮教材優勢是搞好課改實驗的前提。為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在實驗中,我們一年級的老師加強了對教學設計的研究。首先依據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們能深入學習課程標準,明確學段目標,把新課程理念貫穿在各環節中。其次依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語文是一門母語學科,有非常廣泛的學習環境和途徑。老師們能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接受水平出發,靈活地處理教材,拿出符合學生知識和心理需求的教學設計。再次,依據教材進行教學設計。北京版實驗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單元前的導語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要點。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能充分發揮導語的導學功能,從整體上把握單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針對精讀、略讀課文在本單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
為了呵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富有個性的經驗,教師能站在促進學生發展的高度,以學定教。課堂上,教師更加關注學生靈性的閃動,在注重預先設計的同時,更注重把握課堂上生成的知識,珍視學生獨特的見解,抓住契機引導、拓展并及時地進行課后反思,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
二、課程改革中評價方式的變化
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制約課改能否順利進行的瓶頸。為實現“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目標,在近一年的實驗過程中,我們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在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標準等方面做了嘗試。
1.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針對以往評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過于注重期末檢測評價的弊端,在評價中,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了日常評價,體現了動態的評價管理。在評價內容上,分為平時的形成性評價、期末測試終結性評價。
2.關注學生個體,實現評價方法多元化。
平時的形成性評價,包括“跟蹤作業”、“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學科活動測試”、“書面階段測試”等。
3.開放評價過程,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
為避免傳統評價中教師為主體的局限性,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鼓勵學生本人、同學等參與到評價中來,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在評價中,結合評價內容采用了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綜合評定的民主、開放式的多元評價方式,增加了評價的客觀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個人課改經驗總結2
一學期來,我們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一、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課前準備:備好課①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新的教學方法,以及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②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③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⑵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布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二、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落實到學生的學習中,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或幫助整理衣服。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三、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網上查閱資料,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四、存在問題。"進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有缺陷,例如,課堂語言平緩,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特別是保持學困生的學習動機我們還沒有找出較好的方法。
新的課程改革社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個人課改經驗總結3
一年來,我校按照鄉督學機構推行的“六字”課堂教學模式,制定計劃、措施,分階段科學安排教學,積極實驗,大膽嘗試,在教師素質、教學水平、學生習慣、教學成績、班級管理、校園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使我們對今后的課改更加堅定了信息。為總結成績,找出差距,以利再戰,特對本學年的課改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引領課改。
課改是以模式為載體的,但模式又是一套程序,程序是否準確熟練的操作好,關鍵在于是否把握,把握的關鍵在于理解,因此,學習是首先的,不學習就不能深入理解每一個環節的意義、操作要領、蘊含的思想理念。我們利用周五下午時間,組織教師進行業務學習,以《課改路上》及省廳下發的配套書籍為主要學習對象,讓一些先講的教學理念引領我們的“六字”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加強平時的學習,每周要求有不少于三百字的學習筆記或者學習心得。
二,開展教研,深入推進。
在課改中,我校和其他兄弟學校一樣,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學習任務的制定、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時間的把握、展示的人數時間次數等,有時在本校無法解決,我們組織帶領課改教師外出觀摩課改示范課,參加鄉督學機構組織開展的課改研討會“三同”教學活動。每學期,語文數學教研組還要組織本組人員進行優質課活動,每兩周進行一次公開課、觀摩課活動,課改教師人人參與聽課、評課活動,共同探討先進的教法、學法,切磋在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共性問題,通過活動,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目的。教師們在活動中博采眾長,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校長還親自帶領課改教師親赴山東杜郎口、江蘇新知學校參觀學習,回來后積極傳授經驗,使我們對新模式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提高。
三,積極行動,措施得力。
推行“六字”課堂教學模式以來,教室里學生的座位也重新擺放,把學生分成小組,成排的座位以圍圈的形式擺放,組成4—6人的學習合作小組;教室后面裝上黑板,為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示提供了方便;為調動學生課堂展示的激情,校長親自編寫了《課堂展示歌》;“六星”評比活動,更好的調動學生參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為了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制定了“五好”“八不”教育活動方案,發放到各班,要求各班主任監督執行。
四,文化涵養,助推課改。
為配合課改,學習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助推課改,以文化涵養課改。學校精心選擇當代最新的教育思想理念以及督學機構編寫的校園文化薈萃,制成報欄、版面、標牌等,安裝在校園、走廊、教室墻壁,時刻激勵、喚醒、影響著教師學生的一言一行,使課改洋溢著整個校園。同時,我們還精心設計黑板,把一些名人名言、學生的勵志語言、班級宣言、組訓等寫在黑板邊緣,學校還給優秀學生拍照,把他們的相片與勵志語言制成標語牌,張貼走廊,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各個班級的教室門上,還張貼了全班照和班級宣言,增強了學生的榮辱感和集體主義觀念。
五,教學相長,全面育人。
通過課改實驗,學生的學習態度與以前迥然不同,一改往日被動式的接受知識,能積極主動的去學習了,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預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環節,初步獲得享受知識的快樂,享受知識的喜悅。也養成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注意力集中,發言積極,思維敏捷,智慧火花迸射,課堂上能大膽的表現自己,突出了自己的主體地位,真正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學生的.各種學習習慣正逐步養成:如預習的習慣;展示交流時,教師不失時機的點撥、追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聯想的習慣;邊聽邊想,先想后說的習慣;用雙色筆勤記筆記的習慣;謙讓的習慣等。
實行新模式以來,教師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轉變,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教師用“六字”模式備課,改變以前抄教材、搬教參的習慣,真正深入鉆研教材了、關注學生了、考慮學法了、轉變角色了,會寫反思了,更會評課了
課改之路還很漫長,可謂是任重道遠,只要我們有昂揚的激情,必勝的信心,務實的態度,堅持不懈,探索下去,相信呈現給我們的必將是絢麗的風光。下學年,我們會一如既往的按照督學機構的安排部署,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在學科課型研究上下功夫,使課改向縱深出不斷推進。
六、抓實校本教研,優化師生教學行為方式。
課程改革是一場關于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深刻革命,伴著新課程一路走來,我們深刻的認識到教師的發展意味著生存與競爭,持續發展意味著創造和動力,科學發展意味著生命和活力。強化校本培訓、擴大對外交流、開展校外學習、組織團隊合作,讓教師在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樂。培訓中,通過創設特色情景,引導教師在活動的體驗中反思自己的經驗與觀點,在交流分享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產生新的思想,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的提高。
1、完善“八個一”研究制度:每天進行一小時閱讀,每周聽一節同伴隨堂課,每月寫一篇教學反思,每學期寫一篇教學設計,每學期上一節教學研討課,每學期寫一份教育科研報告或教育科研論文,每學期命一套高質量的測試題,每年參與或主持一個課題研究。
2、堅持校內外聽課學習“三四要求”:校內聽課“三個一”,發現一個亮點,指出一點不足,提出一條建議;校外培訓“四個一”,寫一篇學習心得體會,照一張帶有會標的照片,做一次交流匯報,把學習所得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并有一點變化。
3、備課與教研一體制,推行“四五三九”制度。
精通教材,熟悉教法是實施新課程的基礎。開展“我與新課程共同成長,我與學生共同進步”活動,要求教師必須真正認識到教材本身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以及課堂教學活動的育人功能。在課堂活動中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習慣,具有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具有收集、處理、交流使用信息的意識和技巧,培養興趣、養成習慣、交給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一是開展校本教研活動,突出“四個五”要求。學科教研組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組織單位,加強教研組建設是縱深推進校本教研活動的有力抓手。我校教研組工作堅持做到“五有”:有制度、有計劃、有實施、有記錄、有成效;“五定”:定主題、定目標、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五化”:制度化、經常化、系列化、規范化、常態化,學校對校本教研工作管理做到“五有”:有跟蹤、有評比、有獎勵、有宣傳、有推廣。每學期學校都設有專項資金2萬元對教研組工作進行團隊捆綁式考核獎勵,考核內容包括計劃制定與實施、常規教研活動開展、自主教研活動的開展、成員的出勤率和參與度,成員完成教學科研(撰寫文章、上公開課、課題研究等)的比例、教學成績以及獲獎情況等,強化在教研活動中沒有個人,只有集體的思想意識。
二是開展教師集體備課活動,推行“三步驟九環節”。我校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堅持開展教師集體備課活動,充分發揮教師集體智慧,提高備課的質量,提高課堂有效性。為保證集體備課工作的有效實施,學校成立了以年級學科為單位的備課組,每周落實了半天時間為備課組集體備課活動時間,集體備課實行“三步驟九環節”的備課方式,主備人初備,備課組研究討論聯系領導參與檢查、考核、評價的方式,保證了集體備課的質量,同時堅持備課、說課、議課、上課并進,使集體備課真正受到實效。
【個人課改經驗總結】相關文章:
課改培訓心得12-28
課改培訓總結01-18
課改工作總結03-05
課改工作的總結與反思05-25
課改工作總結11-24
課改工作計劃12-06
課改工作總結12-31
地理課改心得01-01
課改工作總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