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觀后感(精華15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觀后感需要表達真實的情感,不能虛假刻意。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大事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大事觀后感1
電影題材新穎,打破了傳統思維,關于喪葬一直都是中國人忌諱的沉重話題,給人第一反應就是感覺晦氣和選擇逃避,更不會有人想用這個題材呈現出來讓大眾觀看,這無疑是冒險的和需要付出很多才能拍好的電影,正是因為沉重的話題,用常人可以接受的形式向大眾展現出來,達到發人深思,正確面對死亡作用。
電影中名叫小文的小女孩,一個人生初途喪親的小孩,不知道什么是死,也沒人告訴她人死后到底會去哪?沒有人跟她解釋這件事,還是在小文不斷的追問下,三哥情急之下的隨口說了:奶奶變成了天上的星星。在夜深不眠夜仰望天空,聽著外婆在電話手表里留下的語音,星星成了小文對奶奶的寄念。另一個主角是一位刑滿釋放的殯葬師,名叫莫三妹,經營著父親留給他的名叫上天堂的殯儀館。從小就不斷面對死亡的三妹和人生初途喪親的小文的碰撞。三妹其實很小就跟隨著父親接喪事,小時候同樣沒有人告訴他為什么會死亡,直到長大點才知道什么是死亡,又或者說是見多了,自然也就慣了。日復一日地工作,讓他厭倦了這份工作,小文的出現,意外地改變了他對職業和生活的態度。三妹面對糟糕透了的生活,小文面對失去至親沒人撫養的生活,互相成長,互相治愈。
說到喪葬,身在中國是可以很深刻體會到人們面對這個話題只字不提。記得很小的時候,我的祖母去世了,在守靈的那天,大伯母把我抱回最里面的幕布里,我當時很小很小,四五歲吧,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死,內心很害怕很恐懼,當時把我嚇的話都說不出來,也不知道是不是哭了,后面的記憶想不起來了,從那以后,每天睡前總有一個場景在我的腦海里過一邊,白布蓋著一位在我成長中占不多記憶的祖母,幾盞燃油燈燃起長長的火焰,長凳搭在蠟燭上白布下,就這樣過了兩年,這個場景才慢慢的從我的腦海里減頻。那個房間是走都不敢走進去,再次走進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設,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死”的經歷,很深刻。我屬于膽小類型的小孩,沒人告訴我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我用自己的經歷和時間知道了什么是“死”,每個人對“死”都有不同的看法吧。在面對“死”這件事,在我們的文化中,認為死是不吉利的,墓地也是不吉利的。墓地建在城市中會令許多人不滿:活人怎么可以跟死人生活在一起呢?我們害怕墓地,更害怕死,甚至連說“死”字都成了一種忌諱。這種想法在人們腦海里是根深蒂固的,在我腦海里也是,我這樣寫出來,連我自己都有點覺得是不是有哪里不對,我是不是不該說這個話題。
看過一篇文章是說西方國家看待死亡這件事,他們有一個萬圣節,在那個節日里,會有很多人扮鬼,用墳墓裝飾小院。在中國靠近墳墓的房子就有種不吉利的'感覺,而西方國家他們會用這些警醒他們珍惜時間,在外國影視劇里,他們生活的社區周圍常常有像公園一樣的墓地,這些公墓大多綠樹環繞,鮮花綻放,景色優美,并沒有給人陰森恐怖的感覺。許多的墓地甚至還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這些在城市中的墓地,不僅給人們寄托哀思的空間,也提醒生者要珍惜活著的時光。作家蒙田認為我們的房間應該要有一扇可以俯視墓地的窗戶,也許正是基于此?粗沟貢屢粋人的頭腦保持清醒,提醒自己要珍惜時間,活得不再渾渾噩噩。
其實好好跟小孩子解釋,他們是可以接受的,無非大人們也沒有正確的面對死亡,無法引導小孩正確的面對死亡,消除對死亡的恐懼,珍惜時間,珍惜眼前人。
人生大事觀后感2
每次,遇到一部好的電影,都覺得很榮幸。電影,其實,是一本形于色,付于聲的書,用戲劇在詮釋生活并補足生活,《人生大事》是一本,并不會厭的書。
我以為它悲情,其實并不,小文的人生濃縮了市井里最悲情的角色,莫三妹渾渾噩噩的人生,因為小文,多了光亮,一個是童年正在悲慘,一個是有過殘缺不全的童年,他們,是互相取暖吧。
還有,是不是,大人們,畢生追尋的都是在彌補自己殘缺的童年呢?三妹對小文的愛,其實就是彌補童年的缺愛吧。上一輩非打即罵,永遠不被贊揚的愛,即使成年后,在生活里被理解了,也終究無法釋懷,因為童年,無法再來。
中國人向來是看重死后哀榮,三妹從對白事的不理解,到漸漸體會他所做的事能帶給逝者親屬的安慰,并逐漸成為真正的種星星的人。
沒有人可以預知自己的身后事,但無一例外的,都是想讓留在這個世界的親人可以不用太傷心,不會太難過,三妹,帶著他種星星的.隊伍,在市井里穿行,把一顆顆星星送上三哥是種星星的人,這是一部溫馨的電影,劇情很緊湊,人物個性也很鮮明。臺詞也都很精簡和戳人心,每一句臺詞的存在都是為了豐滿這部戲的情感。
最讓我動容的是,奶奶微信里的叮嚀聲,因為再也聽不到了,意味著永遠的離去。還有小文喊到“三哥,三哥,爸爸,爸爸”真的是淚崩了,孩子的情緒已經爆發了,她不再是一個沒爸沒媽的孩子了,世上有個人很關心她。
人,生來孤獨,來是一個人,走是一個人,出生結婚是喜劇,去世人生落幕是悲劇,所以把上天堂的旁邊放一家婚慶公司,包括里面結婚的場景,都是為了戲劇沖突,表現人生的悲歡。其實,喜就是悲,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有感情得到就有失去時的失落,但是活著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生死之外無大事。
這個故事圍繞著“父女”情為主要敘述線,一邊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唯一的依靠外婆也去世了,電影開頭的兩個鏡頭就刻畫了外婆的多病和小文哪吒般的性格,分別是一桌的藥物和墻上哪吒的年畫。
另一邊是為了愛情去坐牢,釋放后還被綠的廢柴中年,父子之間、男女之間、甚至和鄰居都有矛盾,似乎人生不能再差了,最后卻是一個“表里不一”的善良人,這樣的戲劇怎么能讓人不動容,為了收養一個不相關的孩子搞砸自己所謂的事業,為了曾經的舊愛出手整理情敵的遺容。表面的剛硬和內心的柔軟,觸動了每個觀眾最深處的內心。
人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善良和同情心,這部電影很治愈,讓我想起來類似的幾部電影,《七號房的禮物》、《海蒂和爺爺》、《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值得!
人生大事觀后感3
周末去看了新近上映的電影《人生大事》,可能是比較累的原因,雖然觀影過程中有幾次被感動得流淚,但當時還是覺得美中不足。
首先是劇中有幾個情節在意料之中,比如莫父之死,比如小文母親的加入,又比如大家喜歡的大團圓的結局。,感覺有點可惜了這個現實又深刻的主題。
正如木心說的:中國人有個情結,姑稱之為“團圓情結”,不團圓,不肯散,死乞白賴要團圓,不然觀眾要把作者罵死。希臘人看完悲劇,心情沉重,得到了凈化。中國人看完了大團圓,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乎所以。
《人生大事》選擇了一個略顯沉重又現實殘酷的話題,死亡,一直是中國人比較忌諱和回避的話題,電影選材很好,整體制作在水準以上,但個人感覺有點兒可惜了。
今晚躺在床上又想起電影里的情節,突然意識到電影里另外一條線索,原來還是自己膚淺了。
電影一開場,朱一龍飾演的莫三妹,給人感覺就是一個出獄不久、莫得感情的喪葬師。鄰居跟他開句玩笑,也要認認真真回懟過去的惡人。連跟自己的老父親也是針鋒相對,惡語相向。
對待痛失相依為命的姥姥的“小文”,他也是絲毫沒有憐憫之心,一副鐵石心腸,分分鐘把孩子嚇得驚慌失措。
但就是這樣一個“惡人”,在收到女友發來的分手短信時,瞬間就會方寸大亂。發現實情后,也只會默默地對著照片流淚。
在看到小文在舅舅家不被善待時,又不加考慮的`想要承擔起責任。
他究竟是惡人還是好人哪?,背著主角光環的朱一龍當然是好人。那是什么導致了他看似矛盾、分裂的行為哪?
是他的童年。
父親說喪葬這一行“沒能耐的干不了,有能耐的看不上”,莫家幾代人經營著這家叫“上天堂”的喪葬店,莫三妹的童年是在火葬場渡過的,五歲就開始幫死人穿衣服,而嚴厲的父親對他卻總是打罵從沒有給過一句肯定。
直到父親離世,父子之間才達成和解。他像發了瘋一樣,拼著命去完成父親的遺愿。
明白了這一層,也就明白了莫三妹身上的冷酷、絕情、任性、灑脫都只是他的保護色。他還只是一個害怕受傷的善良的孩子。
所以當小文的母親要來帶走她時,雖萬般不舍,口出惡語,他仍然忍不住會心軟。
所以他才會在雨中奮力追著遠去的汽車。
所以他才會傻兮兮的問一個孩子“你不會把我忘了吧”
何謂人生大事?
是生老病死?抑或是洞房花燭、金榜題名?
這是影片留給我們思考的問題。
有一種說法,我們的一生其實都是在努力彌補小時候受到的傷害。
謝謝你,溫暖我。
人生大事觀后感4
人生大事看了,感覺這兩天腦袋里總會時不時響起小文哭著嗓子喊爸爸,三哥在后面追的鏡頭,眼睛里也都會濕潤。真的后勁太大了!
電影里朱一龍飾演的莫三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殯葬師,他沒有會以為的莊重,老成,沉默寡言,反倒是一口一個老子,脖戴大金鏈子,腳踢夾趾拖鞋,活脫脫的一個剛從大牢里出來的超社會的街溜子。影片一開頭,這個男主角的形象就無聲無息的立起來了。而有了這樣的反差,在后面莫三妹遇到小文后的轉變,才會那么的喜劇和感人。
我特別喜歡他在燈光下修理小文被折壞的木棒那一幕,一臉溫柔和虔誠,誰都不會懷疑他當爸爸的稱職性。而朱一龍本人真的真的五官超能打,尤其是他的眼睛,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下美得動人。
另一個記憶猶新的點在停尸間,吳倩飾演的熙熙哭倒在曾經的情敵老六遺體旁,三哥本是為了保護她入獄,結果出來卻發現愛人和仇人在一起了,自己成了局外人。他在一旁默默地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女人,滿眼都是怨憎與釋然交匯的復雜情緒。雖然一句臺詞都沒有,但是他的復雜心事卻全部展現出來了。
而有人不理解甚至詬病的兩個點,卻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一是三哥用煙花送走父親,當灰燼落去長江里時,何嘗不是莫老爹和二哥的相聚呢。這是一場非常浪漫的葬禮啊。二是小文親媽的回歸,真的不多余。三哥以為小文是沒有選擇才留在他身邊,他依然有很深的自卑,怕自己無法教育好小文。小文的主動回來意味著她主動做了選擇,三哥才有了自信。而最后幾人一起啃桃子的結尾,真的你想怎么想都可以,但小文有了兩對疼愛她的父母,這不是很好的事嗎?
《人生大事》不同于《入殮師》,它講述的是“生”的故事,人生的意義就在于我們活著的時候能相互取暖。在今天這個疫情時代,這樣的情緒彌足珍貴,它讓我們懂得要愛我們身邊的人,家人,朋友,愛人……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地上愛過我們的人!
人生大事觀后感5
電影開篇沒多久,就因為共情和思念帶入了深深的回憶。讓我深深回憶起奶奶過世時的場景我從小奶奶在家帶著我長大,對奶奶懷著很深厚的依戀和感情,在我8歲那年,奶奶因病過世,在她臨終的前一晚媽媽沒讓我陪在身邊,第二天清晨,天剛蒙蒙亮,窗外炮仗聲噼里啪啦,我知道,奶奶沒了。在奶奶出殯的時候,靈車是一輛敞開的老式貨車,我不顧一切的沖上了靈車上的棺材頂上,直到被大人們從靈車上把我抓下來。影片中的此情此量,“小文”去追去抓棺材的場量,讓我想起了兒時的自己,所有的事情,包括人生,都有盡頭,只有思念,沒有盡頭!只要活著,她就一直都鮮活在你的心里。
小時候的我特別內向,幾乎沒什么朋友。女孩子會玩的跳皮筋跳格子我幾乎都不會,爬樹和玩泥巴這幾個游戲幾乎承包了我的整個童年。但我一點也不寂寞,早上滑滑梯蕩秋千,吃完晚飯拿著驅蚊的小散鞭。一群人自然的走成一個大隊,邊聊天邊溜達著消食。奶奶經常受不了我撒嬌發潑給我買零食,然后又說這些東西不好,藏起來不給吃,可是每次我都能像老鼠一樣把所有東西在短時間內消滅光,彼此像搞情報工作一般隱秘無痕又充滿默契。那時候的世界多小啊,生活很簡單,但心卻特別滿,快樂和滿足都是那么容易。
奶奶家的`每個周末都有特別豐盛的菜。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奶奶從沒虧過我的嘴。奶奶愛做回鍋肉和紅燒魚,我不吃魚她不吃肉,然后一人一盤,家里總是怪味四溢,我此刻打著字,還能回憶起那個味道。卻遺憾沒有一種方式能將它們保存和記錄。我上了小學之后,每次周末去奶奶家都是三步并作兩步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好像一秒也舍不得助擱。因為那里有我愛吃的東西,更有最愛我的人。
“擁有的時候不要毀,失去的時候不要悔”,哪有什么來日方長,珍惜眼前人吧?傆心敲匆粋人陪了你一程,卻陪不了你一輩子,有些人連在夢里見面都是那么的珍貴。就像影片的片段中三妹的父親對三妹說:“人生除死無大事”的時候,我是很認同的,如果人們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還有什么是不能面對的呢。所以安慰小文:“外婆只是先去另外一個世界布置新家,正如這一世她們先來一樣。"
這話,好像也在安慰自己。
從此,世人皆如滿天星,而你卻如皎皎結月,眾星捧月,唯你耀眼。我愛這離合愛這悲歡,更愛這煙火的人世間。
人生大事觀后感6
《人生大事》監制是導演了《送你一朵小紅花》、《滾蛋吧,腫瘤君》的韓延。在采訪中韓延就說:“我創作題材很簡單,生老病死!倍酒瑢а菔莿⒔,2008 年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學,畢業后在河北廣電工作 . 給電視臺拍欄目劇《村里這點事》,做了十一年。(作為石家莊人的蛋殼君上學時很少看電視節目,所以對這個欄目劇沒有看過,對導演并不熟悉)。2017 年時節目停播,導演重做職業規劃,殺向了電影圈。2019 年平遙電影節的陌陌 · 平遙創投中他自編自導的項目以華北喪葬文化為故事背景的《上天堂》(后更名為《人生大事》)入圍。有了十多年生活劇的積累,加上韓延的監制對人物情感的把控,作為導演劉江江初次大熒幕作品,《人生大事》中刻畫的角色形象也顯得十分生動。
《人生大事》是一部淡化了殯葬儀式,把生死輕松化的電影。對成人與孩子對死亡的不同視角、不同理解做了現實和浪漫的處理,從意識上減少了談論死亡的恐懼和拒絕。影片劇情融入各種家庭矛盾、復雜親情關系到角色的生活中、加強了莫三妹與父親、朋友、小文之間的'戲劇沖突,有笑點有淚點,朱一龍和楊恩又之間的幾場情感戲,笑點和淚點有鋪墊和爆發點,精準地調動觀眾的情緒,引發共鳴反饋。因此對這部電影情節的理解沒有人群限制,哪個年齡層次都會找到笑點和淚點。地域風俗與方言的差距雖與大多數人生活有些距離感,但人物性格的兩極增加了影片的喜感!盡管影片有種放大矛盾,強推情感的刻意,但外婆的死讓莫三妹與小文相遇,外婆舞伴的生前葬禮體驗真情可貴,前女友對象的死讓兩人關系和解,“死而復生”的轉折和“失而復得”的不舍無不讓人笑中帶淚,引發思考。雖然影片劇情圍繞“死后”發展,但處處都在尋找如何更好活著的答案,畢竟人生大事不止于死,活著也很重要!如果你也有親情的困擾、有情感的不舍,有生活的壓抑,面對這些年疫情防控隔離所見所聞的生死離別的無奈,不妨去影院看看《人生大事》,情緒的適時釋放也不妨是一次情感的釋懷。
人生大事觀后感7
如果我們向漫長又短暫、珍貴又潦草的人生發問:何為此生之大事?沒有人會告訴我們答案,因此人們總在努力追尋。童稚小兒之大事乃父母是否同意吃塊雪糕;莘莘學子之大事乃千軍萬馬的高考;普通的成年人之大事乃工資幾何是否可養家糊口;國之棟梁之大事乃遠大理想鞠躬盡瘁建設國家……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當時當地所認為的大事,只是當我們面臨生死時,才知人生除死無大事?墒牵览砜偸侵锥须y,大多數人不過都是“只是當時已惘然”罷了,就像影片中圍繞“上天堂”而發生故事的那些人們。
莫三妹,是武漢街頭一個三十來歲的街溜子,成天垮著臉,叼著煙,披著花襯衫,踢拉著一雙拖鞋,滿口都是“老子”。他曾經的人生大事是和前女友結婚,當他終于拿到房本跑去跟前女友說時,前女友卻跟好兄弟在一起了;他曾經的人生大事是賣了上天堂,重新做個生意,卻終于還是經營了上天堂;他曾經的人生大事是為了賭一口氣,立誓在一個月內攢足三十萬來買父親的房子,最終客人的家人突然出現并砸了場,打進了警察局。電影的前半場,三妹的人生大事如一場鬧劇。
其他的人物亦是如此。三妹的前女友背叛了三妹,想去過更好的生活,最終丈夫喝酒出了車禍死了,還死無全尸;小文的母親少年叛逆,生了孩子,去了國外,卻坐牢,失去了母親和女兒;三妹的姐姐離了婚,在照顧父親;胖子和白雪雖結了婚,卻還是住在一間小破房子里,和三妹一起開著生意冷清的店;小文更是從小只有外婆疼愛,有著冷酷自私舅媽,被媽媽拋棄的孩子……他和他們都是被生活嫌棄的人。
但是生活不會讓一個人一直在谷底,它給了絕望中的人們希望。小文給骨灰盒畫畫,反而安慰了失去女兒的父母;三妹送小文上了幼兒園,小文幼稚可笑的畫反而讓三妹懂得了職業的意義;三妹女友跪求三妹幫她為老六縫合,三妹用一瓶白酒收買了他父親,這是三妹本來不愿意做的事,反而調和了父子的關系,懂了殯葬行業是對活人的慰藉;三妹父親離世,三妹搶來骨灰倒入煙花里放出,做事離經叛道,反而完成父親言里說的“葬禮體面且不費錢”,讓人生升華。電影的后半場,讓人們跟著三妹和小文哭哭笑笑,懂得了人生。
這部影片,以普通人的視角,描寫了殯葬這個特殊的職業。老莫是影片中的靈魂人物,是個有點神圣的.人,看上去卻有點可笑。影片中的三妹、小文、白雪、胖子、小文母親最終都坐在上天堂門口,抬頭瞧著天上的星星。似乎告訴我們這些普通的人都是沒有著落的人,湊合一起過也沒什么大不了。
總而言之,我認為《人生大事》的故事對在生活中掙扎的觀眾來說,正確面對和探討死
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更好地面對未知的生活,更好地愛自己和愛別人。眼前,這才是我們的人生大事。
【20xx電影《人生大事》觀后感5篇】相關推薦文章:
人生大事觀后感8
小文經歷了三次離別,一次是她的外婆的離世,一次是舅媽的拋棄,一次是親媽上門后不得不與莫三妹的分別。
外婆的離開對小文來說是突然的、無意識的,甚至在一切結束之后,小文依舊是一種很懵懂的狀態。對于她來說,她知道的,是那個喊她多喝水的外婆不見了,是那個喊她回家吃飯的外婆不見了。在外界的喧囂中,她只能躲在衣柜里,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她想要用她的槍趕走那些“壞人”,最終,與她相伴的,只有外婆給她縫的小老虎“豆角”。
“我外婆呢?”
小文一遍又一遍地問。這是她唯一的尋找外婆的方法。
在與莫三妹一次次的為人送終過程中,她慢慢明白了死亡的含義,夜空下,聽著外婆曾經的聲音,一遍又一遍,滿天的星星中有一顆屬于她的外婆。
舅媽的拋棄對于小文來說無疑是第二次的傷害,哥哥的不爭氣,舅舅的軟弱,最終全部都歸結到了小文的身上,她被貼上了“拖油瓶”的標簽。雖然小文面對這些從來不會哭,但是她心里都明白。在意識到自己闖禍后,小心翼翼地補救,看到莫三妹的難處后無聲的幫助,她在小心翼翼,卻又堅強不息地生活。
第三次的別離,對小文來說是最痛苦的。這次別離,發生在從小依靠的,有外婆的家不見了之后,發生在與莫三妹一行人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溫情之后,發生在她逐漸適應這里的.一切之后。親眼目睹,親身經歷,那個雨夜,但是與前兩次一樣,面對這樣的別離,她依舊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在用力地敲打著車窗,乞求車子能夠停下,不停地喊著“爸爸”,“爸爸”。所以最后,她拼勁全力也要回到“上天堂”。
因為這是她的家。
人生大事觀后感電影主要講的是剛刑滿釋放不久的殯葬師莫三妹在一次出殯中遇到了和外婆相依為命的女孩小文,在和小文后來的相處中,莫三妹改變了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也產生了感情。
本以為這部電影會充滿著悲傷,但是前期卻充滿了歡快的氣氛,這兩個人就是一對歡喜冤家,前面非常搞笑,但是越到后面越傷感,表面上互相嫌棄,但是后面卻是父慈子孝,人的關系,一開始,可好可壞,但越到后面,真情就會越濃,三妹對小文的愛,其實就是彌補童年的缺愛吧。上一輩非打即罵,永遠不被贊揚的愛,即使成年后,在生活里被理解了,也終究無法釋懷,因為童年,無法再來。
中國人向來是看重死后哀榮,三妹從對白事的不理解,到漸漸體會作文吧他所做的事能帶給逝者親屬的安慰,并逐漸成為真正的種星星的人。
沒有人可以預知自己的身后事,但無一例外的,都是想讓留在這個世界的親人可以不用太傷心,不會太難過,三妹,帶著他種星星的隊伍,在市井里穿行,把一顆顆星星送上天,也送走了難以說愛的老父親。
《人生大事》不同于《入殮師》,它講述的是“生”的故事,人生的意義就在于我們活著的時候能相互取暖。在今天這個疫情時代,這樣的情緒彌足珍貴,它讓我們懂得要愛我們身邊的人,家人,朋友,愛人……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地上愛過我們的人!
人生大事觀后感9
“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每當想起這句話,我的腦海里就會不由自主的涌現出《人生大事》的電影片段。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做喪葬生意的男人叫莫三妹與一個天真可愛的女孩小文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小文從小就被爸爸媽媽遺棄,一直以來都是由外婆在照顧她。可是有一天在睡夢中,外婆突然離世,莫三妹帶人把外婆抬走時,小文誤以為莫三妹奪走了她的外婆,于是就一直纏著莫三妹要回外婆,由此發生了一系列讓人哭笑不得,又時時感人淚下的故事。
圖片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小文:她雖然年幼懂不了太多事理,但她卻有一顆純真善良的心;她雖然不那么乖巧懂事,但卻善于理解、體貼別人;她雖然早早的就被爸爸媽媽遺棄,但卻可以自強自立,十分堅強。由于小文從小只有外婆依靠,這讓她對親情非?释;她渴望在喜悅時得到一個擁抱,她渴望在難過時得到一個安慰,也渴望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擁有爸爸媽媽的愛……所幸,小文遇到了莫三妹——一個因為做喪葬生意而一直被別人瞧不起的男人,他收養了小文,小文也很依賴他。小文的到來讓莫三妹本來乏味無趣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盡管兩個人之間偶爾有些小摩擦,但他們的生活還是非常溫暖、有趣的。
電影中,我有一個最喜歡的情節:小文的媽媽突然回來了,要把小文帶走撫養,在莫三妹經過慎重而又痛苦的決定后,把睡夢中的小文交給小文媽媽悄悄帶走。小文醒來后找不到莫三妹,于是自己偷偷跑回他們原來的住所“上天堂”。
小文媽媽以為小文失蹤了,大家火急火燎都在全城尋找,最后莫三妹在“上天堂”門口發現了小文。莫三妹怒吼了她幾句,小文一邊哭一邊哽咽著說:“我的爸爸叫莫三妹,我家住在延江市雨花街槐安路73號上天堂,我不會丟……”看到這個情節,我不禁潸然淚下,因為她的淚水中,飽含著對莫三妹與“家”的想念;字里行間中流露著在這短短的幾個星期以來,小文已經把“上天堂”這個地方看成了自己的家,把莫三妹當成了自己的爸爸。
為什么要瞧不起做喪葬的人?是誰在親人離世時,給他穿好衣服,畫好妝讓他們體體面面地走;是誰盡心盡力地送走了他們最后一程?每一個職業都應該得到別人的尊重,每一個人也都應該得到別人的尊重。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懂得了:有些人已經走了,我們可以為他們悲哀,但還請好好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人走了,就再也不能回來了。
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
人生大事觀后感10
前陣子電影《人生大事》的熱播,電影中那個委屈巴巴的女孩,真誠地寫著我爸爸是種星星的人。這句給以孩子的目光來解釋殯儀化妝師這個職位,隱喻解釋死亡之后是以另一種形態活著,感人而又帶著童真,確實很難不讓人對這部電影有些期待。
出牢不久的莫三妹,為了挽回女友,想讓養父將房產證轉移到自己名下。莫三妹故積極表現,接下小文外婆化妝殯儀事件,小文追到莫三妹家中,小文的剛開始的追問和鬧騰,讓莫三妹覺得煩人,但在日久相處中,小文讓莫三妹知道了自己工作的意義以及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父親。
人生,除死,無大事。
這句作為點亮電影金句之一,道出了人生大道理。人生除了死之外,其他事情都是擦傷。死亡,是每個人都將會面臨的難題。我們將來也會離開這個世界,與這個世界離別。而如何面臨死亡,確實是每個人都必修的科目。20xx年的夏天,那是我剛出社會的第二年,就在我以為我有能力可以贍養我父母的時候,姐姐卻給我帶來了一個壞消息。
母親重病,需要手術。我回家的那個晚上,不知道如何面對母親,只知道那晚很恐懼,很不安。第一次知道,手抓餅原來可以是苦澀的味道,飲料不一定會是奶茶,也可能是淚水。我一遍又一遍地乞求母親所信奉的佛祖能看在她以往的誠心的份上,保佑她余生安康。那道與死亡相隔的墻,此時已成碎片;死亡,第一次離我這么近這么近。
佛祖似乎也聽到我的祈求一般,母親手術很成功,如今恢復得也很好。而與死亡交鋒的我,第一次開始審視死亡,我發現我的心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曾經那些我認為很重要的事情,跟當時面臨死亡的恐懼比起來,毫無輕重。死亡,既然無法避免,何不直面它,或許會有不同的收獲。
“咻~嘭~”
伴隨著煙花的聲響,莫三妹養父的骨灰成了天空絢麗多彩的煙花。屏幕前的我也被這煙花深深吸引,那是我見過最獨特的煙花,那是一個老人對自己死亡的接受,那是屬于他自己體面且獨特的葬禮。而死亡往往與葬禮,在老家,如果你看見一戶人家在大擺宴席,不是喜宴,那么便是葬禮過后的'宴席。
來到這個世界時,孑然一身;死后,也是獨自大操大辦,華而不實,是為了離開的人走的心安,還是為了活著的人臉上有光。我想,那道煙花里會有答案。
來到這個世界時,孑然一身;死后,也是獨自一人離開。大操大辦,華而不實,是為了離開的人走的心安,還是為了活著的人臉上有光。我想,那道煙花里會有答案。
而電影的后半部分呢,在我看來不符合我的期望,小文的媽媽突然的出現,莫三妹答應將小文送走,以及最后的大和諧完,都像是為了給小文一個完整的家庭硬凹的劇情。但是作為一部商業片來說,算作是挺成功的。
總得來說,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
人生大事觀后感11
昨日上午同學選了4D電影《侏羅紀世界3》,我則選了看起來不那么鬧騰的《人生大事》。
初聞其名,我聯想到古人的四大樂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看完電影,個人認為,名字改為《種下滿天星》,或是《種星星的人》,可能更妥帖。
電影用的是四川方言,莫名有些親切。
主角名字是莫三妹(朱一龍飾演,孫大圣),實際是三哥。另一位主演是小文(楊恩又飾演,哪吒),父女情深。
電影中的'哪吒,孫大圣,有傳統,也有童趣。
電影中討厭的舅媽,懦弱的舅舅,木偶般的哥哥,讓人反省現實生活中的麻木。
幾處哭點,止不住的眼淚,也只是聯系到自己的親人,心有遺憾的映射。
看電影,何嘗不是觀自己?
死是人生大事,但人生處處的過程,其實也是結果。
且蹲下身來,沉下心去,保持善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人生大事觀后感12
世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只要你愿意相信,你就是種星星的那個人。
“人生呀,就像一本書,每一個都要翻到最后一頁!彪m是一句,臺詞也是最好的題注。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人生的四大喜事,這部電影戲劇性的將婚紗店和“上天堂”設為鄰居。一紅一白,一喜一悲,從入殮師的視角帶我們體悟死亡這一人生哲學。
什么是人生大事呢?三哥的生活仿佛一地雞毛,不順利的感情得不到父親的認可,遭人白眼的工作,永遠要不到手的房子……愛情、親情、事業、聲譽,這么看來,人生重要的'幾件大事,他沒有一件順意,吵架急了他會說:我干脆去死吧!”他對父親發火:“你打死我吧,把二哥換上來!”可電影的后半段父親說,人生沒有大事,除去死亡。
“每一顆星星都是我們愛過的人”這是一種半句浪漫的說法,即使我們明白星星的科學定義,但是還會忍不住去相信這樣美好的寓意,讓它成為我們情感的慰藉。
生命的來來往往被真實的擺在了我們的眼前,慢慢的刺痛著內心深處,那塊不愿回憶的痛苦,從小在外婆身邊長大的經歷,讓我們與劇中的小文,狠狠的共情,看著自己一路依靠的親人在身邊慢慢的僵硬,再也不會醒來黑沉沉的棺木到輕甸甸的骨灰盒,這個人再也不會回來,即使想象也難以接受。
在別人的故事里感悟自己的人生,也許終有一天,同樣的痛苦會降臨到自己身上,當你面臨這種無法接受的痛苦時,你會怎么做?是逃離現實還是坦然面對,我想不管這一天何時會降臨,我現在能夠做到的只有珍惜當下,珍惜現在,珍惜現在還有用的時光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等離開還有遺憾,后悔莫及。
人生除生死之外,無大事。生和死本是人生大事,生把人送到這個世界,死將人帶到某一世界生死在一瞬間,因為意外,因為疾病生老病死生死離別,生命戛然而止,死亡并不可怕,它是溫馨的,因為死后就會變成一顆璀璨的星星,照亮每一個你所愛的人。
天上的每一顆星星都是我們愛過的人,只要你愿意相信你就是重心性的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珍惜當下去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面對生死坦然面對,因為天上的每一顆獨一無二的星星會永遠守護著我們。
人生大事觀后感13
很久沒有看過這樣的老電影了,第一次在大學的課堂上看二十幾年前的電影,有點新鮮,收獲也頗豐。對于人生的規劃、人生的態度,身在大學中的我們似乎還是那么茫然,明明知道世界的現實和無奈,卻仍然做著自己的童話夢。
命運的選擇總是那么殘酷,人生的十字路口,迷惘,徘徊,讓你體驗選擇的痛苦與艱難。有夢的年輕人追尋夢想,在無數次的掙扎中最難能可貴的是學會坦然。他來自陜北,來自那個據說擁有黃土高原的地方。樸實的農村教師,善良、淳樸、真實,他走著屬于自己的路。她,默默地關心支持著他,只因為自己和他的差距,她只是靜靜地關注著自己喜歡的人?墒,生活總是那么戲劇化。我們的男主角卻因為一次不幸遭遇而認識了她,兩人的愛情在面臨一次次的考驗中最終還是夭折。在人生的交叉口,他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如她堅持著自己的愛情。選擇很多,但關鍵的只有幾步?上覀兡贻p有才的高加林在欲望的驅使下最終選擇離開了曾經深愛著他的只字不識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這是一個不夠圓滿的結局,但我又為劉巧珍感到慶幸,慶幸她沒有因為愛情而盲目,慶幸她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當平步青云的高加林面對中學好友黃亞萍的熱烈追求時,他的內心泛起了波瀾。亞萍和自己脾胃相投,有那么多的共同語言,但巧珍的關心和對愛情的執著又讓他心存愧疚。面對現實的誘惑,終于,高加林成了俘虜。在那個畸形的年代,貧窮、落后的時代造就的疤痕深深烙印在人生路上的'似乎注定只能是傷痛。也凸顯了特殊的年代和環境下人對生活的理解和思考,以及人性思想對現實功利性的指導作用。
電影如人生。虛構的情節總是那么真實,所以才總能讓人產生共鳴。喜劇的作用在于能讓人開懷一笑,而悲劇的深刻則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給人看。沒有人能夠拒絕選擇,但是至少我們可以拒絕誘惑。在那個已經遠離我們的生活年代,類似的事情不斷發生,歷史不會重演,但有些情節和片段卻總是在重復。就像我們不愿意重蹈覆轍,卻總是會不停犯錯。有些錯誤我們可以一笑而過,有些段落可以是過眼云煙,但是總有一些事情會讓我們刻骨銘心,就像何巧珍和高加林的愛情一樣,雖然沒有結局,卻已經成為他們人生濃重的一筆。
人生如戲。但是戲可以重演,人生卻無法重來。年輕的我們,以后面臨的選擇那么多,誘惑那么多,又有多少人能把這場戲演得完美?不由得又想到了戲里面的主人公,沒有什么是完美的,愛得轟轟烈烈的何巧珍,獨立而不失自我,當她面對愛人的背板,面對愛情夢想的破滅,她并沒有自暴自棄,她選擇了帶著對高加林的祝福離開。而當她深愛的人因為人生的不如意再一次被貶回農村,一句加林如今成這樣了,我心疼他。深藏著多少寬容和無私的愛。
沒有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出生,但是至少我們可以把握命運。《人生》,讓人感動的不僅僅是電影本身,更在于其令人產生共鳴的深刻思考。
可能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部片子了,這應該算是種遺憾吧。我很幸運,看過這部影片,也帶給我人生中第一次強烈的生命震憾!它第一次將命運的選擇擺在面前,讓你體驗選擇的痛苦與艱難,更讓你體驗命運的無奈。只有看過它才能理解人生的苦澀,令你變得更成熟。每看到它就會讓我想到無數擁有夢想的年輕人,一如當年的我,雖然各自的夢不同,但在實現夢想的爭扎中,面對一次次的選擇,事到如今怎樣評價,那種沉重和深沉,如今只能沉默不語,如同最后黃沙路上慢慢走著的主人公與整個人生漫無盡頭的憂郁相比,其它的一切都太過渺小了。
《人生》簡結流暢的述事,經典的情節暗示,淡漠的色調,仿佛都表達著主人公心中沉重的人生感悟。這部影片是中國電影的里程碑,獲得了當時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最佳電影獎。無論以前或以后,我至今再未看到任何其它國產電影能達到如此的水準。遺憾的是今天的中國電影人已經沒有人會思想這樣深刻的內容了。
人生大事觀后感14
《人生大事》的好,不在于導演編劇多么厲害!蹲屪訌楋w》不一定誰都拍的出來,而《人生大事》這樣的本子如果導演愿意勤奮一點,想拍好不難。難的是如何試探一個國人都避而遠之的話題。
《人生大事》在話題性上可以說讓人耳目一新。一是國人比較忌諱死亡的話題,二是中國孤兒多且福利體系不健全,收養法律條文中的要求也是非常苛刻(如異性單方收養應有40周歲以上的年齡差等)。片子里涉及喪葬、領養等話題就開創了一個較新的話題維度。
本片是新人導演劉江江的處女作,此前在事業單位上班,期間嘗試做編劇和導演,將自己親身經歷加一些社會想象組成了這樣一部電影。監制韓延,連續拍過《滾蛋吧腫瘤君》、《送你一朵小紅花》等片子,對于死亡的理解可能比很多導演深刻。二者合作并呈現出的《人生大事》充滿煙火氣,并沒給死亡這個話題鎖上沉重的枷鎖。
在《人生大事》中多少看得出致敬《入殮師》的橋段:一個是主角無法直面逝者,被師父手把手的教學和感化;另一處是對生前不尊重自己的逝者,依然堅持了職業操守為其處理后事。在本片中三哥面對粉身碎骨的老六,就很好的致敬到以上兩點。
也因為類似要素,本片很容易被拿來與日本電影《入殮師》比較。個人看來,片子對殯葬師這個職業的探討還只是淺嘗輒止。大量三哥和小文之間的感情描寫,更貼近是枝裕和講述非血緣“親情”的《如父如子》《小偷家族》等影片,死亡在影片中不是冰涼,“搭伙過日子”讓電影變得溫和。
男主三哥,是片子中的平民“孫悟空”。早期因打架進了監獄,出獄后已與社會有些脫節。隨其家業從事殯葬師一職,看似步入正軌,卻依舊面臨八十一難:職業上被人瞧不起,感情上被人戴綠帽,家庭中甚至被父親貶到毫無地位,后來老太太戒指被冤、房本被洗等也暗示了此人生活事業中的不順,三哥是一個在別人白眼中生活的“怪人”。
女孩武小文,是片子中的平民“哪吒”。除了cos的一身哪吒扮相,生性桀驁的她就像是一只刺猬,咬人、噴飯、大鬧葬禮等將一個孩子的頑劣展現生動。同時她也是善良的孩子,如對外婆的.緊隨不舍、幫莫三妹拉活等等。也因為寄養家庭的環境問題,小文在幼兒園也被老師、同學當做了異類。
三哥和小文,正如同《西游》中的孫悟空與哪吒,起初是針鋒對麥芒,不打不相識。在走進彼此的世界后,二人不但罷手言和,甚至開始了互相的救贖。在小文進入三哥生活后,后者的生活有了方向,不僅工作在小文的無心插柳之下有了起色,合伙人關系以及父子關系都得以釋懷,自己也一改頹靡愿意為之用心。
三哥為了安慰小文外婆的去世,編織了美麗的殯葬童話,自己的職業成為了“種星星的人”,去世的外婆就成了夜空掛著的星,這一方式也消解了幼童對親人離開時無法理解的心結。非常喜歡這互相取暖的設定,本來雙雙被周遭遺棄的三哥和小文,在浪漫的“殯葬童話”之下,可以一起仰望夜空中最大密度的星群——那是愛著他們人。
電影中的小細節也做的很好:三哥用燒了一半的紙錢點煙顯示了他的不羈和市井、鐘美美平淡的解釋外婆的死亡看得出舅媽家與外婆的疏離、老人無奈的活葬影射家庭問題、殯葬店隔壁的婚慶店就像是人生的兩個站點。
電影的劇情充實,敘事也相對飽滿,但吃虧在后面節奏不好,比如小文被送走后緊接著父親去世的電話打來、再比如父親骨灰通過煙花灑向天際時小文走丟的電話又跟著打來。雖能凸顯世事無常,但沒有閑筆或者過渡,事趕事的強戲劇性讓前半段塑造的故事到后面開始逐漸失真。
其實電影結束在小文生日時的鏡頭可能會更好一些:小文和三哥相擁而泣,“豆角”一遍遍播放著外婆的語音,鏡頭慢慢拉遠,出字幕和片尾曲。不用后續偏戲劇性的“尋親”橋段,樸實的講完兩個被遺棄者的和解,升華逝者在身邊的思想,就夠了,片長也能撐90分鐘左右。
再說一下被很多人詬病的親媽出現,可能生加個親媽是為了好過審,從某種角度說也讓故事完整性得到了加強。但這種強戲劇性高密度的故事轉折如果真拍成電視劇可能更為合適,塞進一部電影就有種看《長津湖》的感覺:哪里都是高潮,卻不知道高潮是哪里。
關于三哥把小文送給親媽的橋段看的時候總覺得牽強,想了想也能幫這個橋段找補下合理性,即內心自卑的三哥會認為小文投靠這里之前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既然親媽來了送回那里也許更適合;再者三哥的家庭成員描寫暗示了他是從一個缺乏母愛的環境中長大,那么想到自己現在的處境,他也不愿小文也從小缺失了母愛。總之這里展開的有一些飽和了。
電影《人生大事》中除了朱一龍、楊恩又的出色表演,其他每個配角也都不拉垮,真好。它不一定能講到每個人的淚點上,但它填補了國內銀幕上的一些話題空白,就值得鼓勵。
人生大事觀后感15
《人生大事》監制是導演了《送你一朵小紅花》、《滾蛋吧,腫瘤君》的韓延。在采訪中韓延就說:“我創作題材很簡單,生老病死!倍酒瑢а菔莿⒔,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學,畢業后在河北廣電工作。給電視臺拍欄目劇《村里這點事》,做了十一年。(作為石家莊人的蛋殼君上學時很少看電視節目,所以對這個欄目劇沒有看過,對導演并不熟悉)。時節目停播,導演重做職業規劃,殺向了電影圈。平遙電影節的陌陌·平遙創投中他自編自導的項目以華北喪葬文化為故事背景的《上天堂》(后更名為《人生大事》)入圍。有了十多年生活劇的積累,加上韓延的`監制對人物情感的把控,作為導演劉江江初次大熒幕作品,《人生大事》中刻畫的角色形象也顯得十分生動。
《人生大事》是一部淡化了殯葬儀式,把生死輕松化的電影。對成人與孩子對死亡的不同視角、不同理解做了現實和浪漫的處理,從意識上減少了談論死亡的恐懼和拒絕。影片劇情融入各種家庭矛盾、復雜親情關系到角色的生活中、加強了莫三妹與父親、朋友、小文之間的戲劇沖突,有笑點有淚點,朱一龍和楊恩又之間的幾場情感戲,笑點和淚點有鋪墊和爆發點,精準地調動觀眾的情緒,引發共鳴反饋。因此對這部電影情節的理解沒有人群限制,哪個年齡層次都會找到笑點和淚點。地域風俗與方言的差距雖與大多數人生活有些距離感,但人物性格的兩極增加了影片的喜感!盡管影片有種放大矛盾,強推情感的刻意,但外婆的死讓莫三妹與小文相遇,外婆舞伴的生前葬禮體驗真情可貴,前女友對象的死讓兩人關系和解,“死而復生”的轉折和“失而復得”的不舍無不讓人笑中帶淚,引發思考。雖然影片劇情圍繞“死后”發展,但處處都在尋找如何更好活著的答案,畢竟人生大事不止于死,活著也很重要!如果你也有親情的困擾、有情感的不舍,有生活的壓抑,面對這些年疫情防控隔離所見所聞的生死離別的無奈,不妨去影院看看《人生大事》,情緒的適時釋放也不妨是一次情感的釋懷。
【人生大事觀后感】相關文章:
《人生大事》觀后感05-23
人生大事觀后感06-24
《人生大事》的觀后感08-11
人生大事觀后感08-13
《人生大事》觀后感11-05
人生大事觀后感11-22
人生大事觀后感悟06-07
觀看《人生大事》觀后感01-05
[精華]人生大事觀后感11-19
[優秀]人生大事觀后感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