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茶藝的心得體會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茶藝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關于茶藝的心得體會1
學習《茶文化》這門課程,首先讓我學到的不是茶,而是禮。老師課前課后那真誠的鞠躬禮,讓我深感訝異和震憾,這禮仿佛彌合了老師與學生之間鴻溝,表明了我們不是單方面的傳授知識,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師的這份恭敬之心,使我學會了恭敬與謙卑。在此,我深深地感謝我的老師,能作為您的其中一名學生,和您做思想上交流,我倍感榮幸!
在選修這門課之前,我對茶及茶文化的認識是淺薄的,是零碎的,而且我并也不認為這門課可以給我帶來什么改變,我只是在修學分。但它卻給了我一份意外的驚喜,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關于茶方面的知識,還滿足并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學習之后對茶文化的認識,及體會。
中國是茶的故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若能杯酒比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當我們吟誦這樣優美的詩句是,不禁也感嘆茶在中國文化中的悠久歷史。茶葉在我們中國按原料和采摘季節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與冬茶;按成品茶葉的聚合狀態可以分為散茶、磚茶、末茶等;按成品干茶具體形狀可以分為扁形茶、針形茶、片形茶、圓形茶、雀舌形茶、眉茶等;按茶樹自然生態環境可以分為高山茶、平地茶、有機茶等;按產地可以分為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針、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等;按茶樹品種可以分為如青茶中的“仙”、“烏龍”、“肉桂”、“大紅袍”、“奇蘭”、“鐵觀音”;按銷路可以分為內銷、邊銷、外銷茶、出口茶、僑銷茶;按包裝形式可以分為“袋泡茶”、“小包裝茶”“罐裝茶”;按加工程度可以分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再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初加工時茶樹鮮葉是否經過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可以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
不同類型的茶葉的加工方式又不盡相同。如我們最熟悉的綠茶,是經過先讓鮮葉處理(攤放),水分散失,葉色由翠綠變暗綠色,葉質變軟,葉片體積變小等物理性狀。然后是殺青,殺青是利用在高溫條件下,破壞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綠葉清湯的品質特點。殺青要點是葉溫迅速上升到80℃(多酚氧化酶喪失活性)葉色暗綠,葉質柔軟,折梗不斷,手捏成團,清香顯露。目前殺青多采用鍋式、槽式、滾筒式殺青機三種。再經過揉捻,揉捻是利用機械作用力使殺青葉受到推、壓、扭、拉和摩擦等多種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緊結的條索。揉捻還使葉片細胞損傷和組織破碎,使少量茶汁擠出,使干茶外觀色澤柔潤有光澤。揉捻是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成條的重要工序。除了名優茶采用手揉外,大多采用揉捻機揉。最后是干燥,干燥是炒青綠茶與烘青綠茶加工的最后工序,其主要目的是蒸發水分、達到足干、固定品質、便于貯藏;同時也有繼續做形和發展香氣的作用。而紅茶的加工卻是在綠茶加工的程序上,插入發酵工序。黃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序也是同中有異,異種有同。
也許各民族的茶俗文化各異,對茶的品質評定以及茶的品飲藝術也稍有差別,但對茶道上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應該是一致的。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以及所謂高雅、淡潔、雅志、廉儉等等,都是茶人將中庸、和諧引入茶文化的前提準備。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實現中庸之道,高度的個人修養才能導致社會的完美和諧。中國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雖然能給人一定的刺激,令人興奮,但它對人總體的效果則是親而不亂,嗜而敬之。
茗飲最終能使人心靜,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冷靜地面對現實,這是與儒家倡導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通過飲茶,營造一個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空間,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從而創造出一種尊卑有序、上下和諧的理想社會環境。而且在茶事活動中,一切都要以自然為美,以樸素為美的標準,以及對“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精神追求。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靜、怡然、寂寞、無為,仿佛與宇宙相融合,升華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都是相同的。
對于茶的了解只能說是紙上談兵,并沒有親身實踐。但對于茶文化中所倡導的精神,卻著實有切身體驗。茶文化中的“愛”與“定”,使我感觸良多。陽關撫摸著大地是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是愛;在他人有困難時,扶他一把是愛;就連給陌生人一個微笑都是愛。愛是無所不在的,只是有時我們會忽略它。老師說的對,我們心中不能有太多的怨恨,這會摧毀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我們要有愛,用愛去化解我們的怨,就像在冬季里,眼前是一片蕭條的景象,但只要有愛,我們會看到,大地上的動植物只是在沉睡,到了明年春天,將會是一片姹紫嫣紅。在學會要擁有“愛”的同時,我也學會了“定”。記得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老師就明確地告訴我們,要以“平和,安定”的心態來上課,不要去想那紛紛擾擾的.事。這就讓我的心靈有了歸屬。這一年是我第一次當班長,由于缺乏經驗,而且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自己處理,年輕氣盛的我,難免會變得急躁,不安。但上了茶文化這門選修課后,我的急躁與不安慢慢平復下來,趨向平和。這不是我自己的感覺,是身邊的朋友對我說的,她們覺得我變得越來越沉著冷靜,遇到什么事都能平和對待。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因為上了這門課程的原因。
茶文化這門課程不僅在思想上改變了我,而且還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稱之為“苦茶”。制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后,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并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于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寓意是“做人要能吃苦,或有吃苦的準備,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是歷經各種磨難,才能成就大業。”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許紅糖、姜片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后甜的哲理”。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的體驗,寓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啊!人生莫過于如此!這是我們都懂的道理,但要真正去體會時,又有多少人明白個中的哲理?
關于茶藝的心得體會2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萬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云;若非宿緣,豈能相遇?”在茶文化課上,終于看到大益八式的現場表演,課上短短的幾十分鐘讓我們以益之韻之大益八式感受中華茶道的博大, 也品味人生海闊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說一下我自己的一點感受和心得。 大益八式”給人的是一種靜心享受的過程,重在一個“慢”字,講究動作的輕柔、優美、連貫。大益八式分為洗塵、坦呈、蘇醒、洗塵、養成、身受、分享、放下。 洗塵實際上是指茶道演習開始時身與心進入一個干凈的境界過程。即包括入禮、禮拜宗師、禮拜客人等步驟;坦呈指向一個動作,即將茶席鋪開,在茶席上擺布茶具的動作。這里的坦呈有兩層含義,一是待客之坦白誠懇,二是茶具的呈現、展示。蘇醒是指在泡制過程中“溫杯洗具”的過程。這一過程,茶具的溫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里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點;法度,是指取茶,所謂量不在多,適度就好,正是取舍有度,知足常樂,動作上要求輕柔;養成是茶湯沖泡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它對水溫有著嚴格的要求,水溫的掌握對茶性的.展現極為重要,前面幾式均是為此做鋪墊;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過程,先己后人,益己利人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后是分享和放下。在這整個茶藝表演過程中,我更是深深體會到一杯好茶不是說出來也不是寫出來的,還是要動手泡出來的。所謂的鳳凰三點頭、懸壺高沖等等,來不得半點偷工減料。俗話說得好: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工。
中國茶道文化是一種包羅萬象、融會世間萬物、順乎自然的美學、哲學、綜合科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茶道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于如何發掘,如何尋求,如何品悟。茶人能品悟多深,茶道便有多深,這也是中國茶道的博大精深之處及它國茶道無法比擬之處。這些都足以令華夏子孫為之振奮,為之驕傲,為之盡綿薄。
清代鄭板橋詩云: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正是心之靜。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喝茶能夠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對于很多喜歡喝茶的人來說,泡茶或許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閑暇時,泡一壺茶,靜心、養性。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
喝茶品茶是一個好東西,而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所以雖然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可能不會精心研究茶藝茶道,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閑暇時喝喝茶來達到修心養性的效果。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于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征,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最后,真的很榮幸在大學生涯中可以選修茶文化這門課程,讓我從之前的只會喝茶如飲料的人得以明白茶文化的真諦,了解茶文化的歷史,茶的種類,好處多多。雖然時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樂文化"等這些在充塞在各種媒體的時尚版塊中大放異彩,但是我仍然相信,通過對新時代青少年的教育與熏陶,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定能在今后為世界人所崇尚。愿在茶文化的學習中,積淀更多安定優雅的氣質,平靜謙和的面對今后生活。
關于茶藝的心得體會3
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我報名學習了茶藝。
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于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臺。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鑒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于對“茶”的喜愛,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終于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于行了。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打開“茶道”這只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了,開啟更多愉悅之情。
短短幾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閱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閱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說,才是剛剛開始。
關于茶藝的心得體會4
20--年 8 月 18 日至 9 月 2 日, 我接受了為期半個月的中級茶藝師培 訓。通過半個月的學習,我從態度上、文化素養上、操作技能上、教學能力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現總結如下
一、從態度深刻體會了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敬”、。未參加中級茶 藝師培訓之前,我對茶藝師的了解是“掌握了一套規范的泡茶技能,能對客人進行茶藝表演與服務” ,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懂得,茶藝師不僅要有專 業技能與服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習茶、事茶陶冶情操,傳承并發揚我國的茶文化。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茶藝師,首先要有平和、恬然的心境,對茶 的珍視和對茶人的尊敬。
二、提升了專業素養。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千年的茶 文化歷史,使茶文化己深深滲透進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及至唐代“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 ,我國茶文化體系形成,并使之傳播四海。
茶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滲透,互融互補。首先與儒家思想的“禮” 。儒 家思想是以孔、孟為代表,以中庸為核心的思想文化體系。我國茶文化中清新、自然、達觀、熱情、好客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鮮明、充分、客觀而實 際的表達。其次與佛家思想的“悟” 。茶與佛的核羽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禪,意為“坐禪”“靜慮”、。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通過品茶、喝茶提神、清心、去欲。再次與道家思想的“無為” ,道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 ,茶文化中視茶為天地自然之精華,為“天含之,地載之,人育之” 之靈物,從而在制茶、烹茶、品茶過程中,追求美感,追求意境,追求哲理。三、提高了茶藝服務操作技能。在 16 天的學習中,共學習了茶的營養 成分與功效,烏龍茶、紅茶、黑茶、綠茶、花茶的沖泡程序,每道泡茶程序都經過了反復的觀摩、練習、考試。
四、提高了教學能力。此次培訓中,我作為一個教師不僅努力學習專業 知識,而且用心觀察農大茶藝實驗室的建設,各位老師的授課風格,收集了一些教學文字與影像資料,對我院旅游管理專業的《茶藝服務》課程教學與 學生的專業技能指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關于茶藝的心得體會5
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當做飲料而已。雖然有時會仔細品味一番,略能感覺不同茶湯之間的些許差異,但終因對茶了解甚少而不得要領。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品茶,茶道就更不必說了。在聽了羅蒙老師的講座之后,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激發了我對茶文化的興趣。
對于品茶,分為三種境界。最初級的為識茶,即認識茶,是與“制茶”、“泡茶”相對應的名稱。識茶除了用眼識,還要用口嘗、用鼻嗅、用觸感。而這些對茶的認識除了用于市場上的買賣之外,重要的還在于享用,所以“識茶”尚包括了“評茶”、“賞茶”的內容在里面。第二個境界為茶藝。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來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過程中,老師特別提醒要心靜(禪靜)。老師還引用老子的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語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養性之作用。
通過飲茶使人能夠得到一種精神的享受和愉悅,從而完成個性品德修養,在剎那間體會到廉、美、和、敬之真諦和永久,正所謂“道由心悟”當然意境很重要,有一個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們用心靈去體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躍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月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個茶人由于個人的經歷和所處的環境不同,從而在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歸真,和誠處世,敬愛為人,珍愛人生。
第一次聽茶道的講座,不僅了解了很多關于茶道的知識,而且還喝到了老師親自泡的珍貴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板的贈茶。茶,不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體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會不斷地了解茶,學會做一個懂茶、會喝茶的人,并以茶道悟人道。
關于茶藝的心得體會6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于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裊裊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鐘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里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于是也試著去品嘗。盡管苦澀繞于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于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茶藝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茶藝心得體會01-04
茶藝心得體會09-23
茶藝培訓心得體會12-25
茶藝培訓心得體會11-12
茶藝心得體會【實用】11-08
茶藝心得體會15篇01-21
茶藝心得體會21篇08-23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10-24
茶藝的心得01-23
茶藝培訓心得體會11篇01-10